“玄”字出自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一章的末句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在东汉末期至晋朝期间,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开始受到质疑,于是从儒家转向道家。
魏晋时期,玄学指立言、行事方面,多以立言玄妙、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。“玄远”,指远离具体事物,专门讨论“超言绝象”的本体论问题。因此,浮虚、玄虚、玄远之学皆可称为玄学。清谈者大多是当时名士。[原创研究?]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、王弼、阮籍、嵇康、向秀、郭象等。
何晏、王弼提出“名教本于自然”,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,以儒家的名教为末。
阮籍、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领,其学被后人称为“竹林玄学”。他们认为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强烈反对儒家的名教,驳斥何、王二人之“贵无论”。
向秀、郭象、裴𬱟等则认为万物皆是自然而生,主张“名教即自然”,则名教亦是万物之一。
在南北朝时期,刘宋的宋明帝把玄学与儒学、文学、史学并列为“四科”,不过此时玄学已经没有新发展,在张湛的《列子注》后,大多只要讨论前人留下的论点,而在佛教传入后,玄学逐渐式微。
玄学主要涉及有无、生死、动静、名教、自然、圣人有情无情、声音哀乐、言能否尽意等。在后世部分士人认为,玄学清谈无关于经国济世,因此有“清谈误国”的说法。
唐代有道教学派重玄派,“重玄”亦语出《道德经》第一章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重玄派的最初形成当是魏晋玄学的产物,魏晋时孙登以“重玄为宗”解释《道德经》,奠定了这一学派发展的基石。[原创研究?]
科学与玄学的论战,简称科玄论战,又名人生观之论战、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,是于1923-24年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一场有关“科学与人生观”的学术争论。参与辩论的学者分成“科学派”和“玄学派”[a]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「八字、命理、玄学教程(含图文、视频讲解、软件操作等)【511G】」,点击链接即可保存。打开「夸克APP」,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,畅享原画5倍速,支持电视投屏。
|